污水處理設備厭氧池的的作用 更新時間:2020-03-19 點擊次數:2754次
污水處理設備的厭氧池利用厭氧細菌的作用,可使廢水中的有機物水解、酸化、甲烷化,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續的好氧處理。污泥厭氧消化池的正常運行過程中除了收集沼氣外,有進泥、排泥、排上清液、加熱和攪拌五個主要操作環節組成。
污水處理設備的厭氧池的操作流程,首先在廢水從調節池進入厭氧池之前,必須監測PH值,在7-9范圍中才能正常進水進入厭氧池,每4小時對其進行一次PH監測,進水COD必須控制在10000mg/L以下。在正常進水后10分鐘,觀察厭氧池出水情況。每天檢測厭氧池COD值一次,早班人員每天測定COD值 結束后要與前5天COD進行對比分析,出現異常及時通知主管,由其指導操作。每次排泥必須先觀察調節池水位,水位在1.5m以上才可關機排泥,若1.5m以下則延后排泥。每周對厭氧池進行探泥,確定水位。對附著的污泥,可用二沉池水接管沖洗直至沖洗干凈;排泥后在運行記錄中記錄,并告知接ban人員,避免重復排泥。
污水處理設備厭氧生物濾池的作用原理:
1.過濾效果:濾料攔截過濾水中的大顆粒和懸浮物。
2.水解作用:厭氧微生物能將大分子的不溶性物質水解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質。
3.吸收效果:水中部分有機污染物被厭氧微生物吸收、吸收,供自身生長繁殖,部分以甲烷氣體的形式密封。
4.脫氮效果:厭氧濾池內厭氧微生物中的反硝化菌能利用回流水中的硝酸鹽氮轉化為氮,去除污水中的氮。采用厭氧濾池處理農村污水,降低了懸浮物、有機污染物和氮的濃度。
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
1.水解階段:復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
大分子有機物由于相對分子質量大,不能通過細胞膜而不能直接被細菌利用。在這個階段,它們被細菌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成纖維二糖和葡萄糖。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可以溶解在水中,通過細胞膜被細菌利用。水解過程通常比較緩慢,被認為是含高分子有機物或懸浮物廢水厭氧降解的限速階段。
2.發酵階段:有機物化合物既作為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的生物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被轉化為以揮發性脂肪酸為主的末端產物,因此這一過程也稱為酸化。
在這個階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發酵細菌(即酸化細菌)轉化為更簡單的化合物并將其分泌出細胞。絕大多數發酵菌是嚴格的厭氧菌,而大約1%的兼性厭氧菌通常存在于厭氧環境中。這些兼性厭氧菌可以保護嚴格的厭氧細菌,如甲烷細菌,不受氧損傷和抑制。這個階段的主要產物是揮發性脂肪酸、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氨、硫化氫等。產物的組成取決于厭氧降解的條件、底物的類型和酸化過程中涉及的微生物種群。同時,酸化細菌也會利用一些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因此在厭氧處理非酸化廢水時會產生更多的過剩污泥。
3.產乙酸階段: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甲烷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這四個階段污水處理設備的厭氧池的反應速度依廢水的性質而異,通過反應將廢水中高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降低后續生物處理的生物負荷并提高其生化性。
- 上一篇:污水處理設備產生的污泥應該如何處理?
- 下一篇:污水處理設備缺氧池和好氧池作用